• 中文
  • English
  • About
  • ART CREATION
    • BCA&Chien Men 23 (2008-2013)
    • Jade River Talk
    • Arts China Union
    • Shanghai Gallery of Art(2002-2007)
    • CAFA Art Museum
  • URBAN REGENERATION
    • O2 PARK
    • Pavilions by the Seaside · Haikou
    • Da Mo Chang
    • 1 Jade River
    • QIANMEN EAST DISTRICT
    • The Grand Canal New Town
    • Chien Men 23
    • 3 on the Bund
  • TALENT THINK TANK
©2021 IDEAS

Art Creation

Arts China Union

Sui Jianguo

翁菱对话隋建国

时间:2010年10月

地点:北京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柏拉图在《斐德若篇》中曾说:“所有伟大的技艺都需要有一种补充,这就是对事物本性的研究。” 作为国际舞台上具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隋建国在自己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呈现出清晰的从视觉为中心的有形世界回归到事物本性的认知与探索的脉络。隋建国早期的雕塑作品带有很强的符号性,积极地回应着社会变迁。此后,他逐渐地进入了普遍人性的视角,以对时间与空间概念进行探索的作品不断地拓展着雕塑的外延。

十六岁便进入工厂当工人的隋建国,艺术之路始于这期间拜师学国画。二十四岁方才考入艺术院校的经历让隋建国几十年来对时间的知觉异常敏锐。1996年的早期作品《殛》展现出他对物质存在状态的矛盾张力的表现力度。此后,隋建国通过制作放大中山装的《衣钵》和将中山装穿到西方著名雕塑上的《衣纹研究》等著名作品,以学院的现实主义语言融汇于现代艺术的语境。《中国制造》、《大提速》等代表作品进一步与激烈变迁的社会现实产生关联。2006年中国艺术市场被推向高潮,而此时进入“知天命”之年的隋建国却想做一件卖不掉的作品,这就是《时间的形状》。隋建国在有生之年都不会停止这件作品的创作。

性格温和内敛的隋建国逐步展现着他内在稳定的激情,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停止对人与物质存在状态的发问,毫不妥协于既定的艺术范式和习惯性的思考模式。12年前的这期《艺文中国》录制之时,隋建国已展现出他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雕塑家重新回到艺术人生的起始之地的纯粹心意,他相信变迁的社会现实不是人生的全部,因此逐渐从随机回应外部社会刺激回归到了人的自性之中,发展出多条知觉的线索,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了个人的身体知觉、物质与精神的存在印记的探索之中。

近年来,隋建国在他的作品中释放出更强的媒介能量。最新的光敏3D打印技术与古老的雕塑造型体系的结合,令他的手作泥塑作品形态纤毫毕现——这改变着雕塑的内涵与外延,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身体知觉对接技术世界,是隋建国近些年来的作品呈现出的新范式。

2017年隋建国在北京佩斯画廊展览展出了1435件捏泥的原型,而捏泥的过程在《肉身成道》每秒2500帧高速摄像机拍摄的影像里呈现出来。这似是一种对于人类最初无目的、无意义地捏泥的过程的质朴回归。隋建国将之称为“原初的身体在原初时间里的原初运动”,如“赤子”般的最强生命力的存在。

正是这样,通过《手迹》和《云中花园》等系列作品,隋建国展现出对时空概念激进而又随性而至的探索,在正统的艺术手法与现象学的观念之外,他不断地激发着人们去感受自己的知觉机制与看世界的眼光。这样渐入无我之境的过程也许是源自作为东方人对虚空的强烈感应,也混合着从量子物理的角度进入生命的开放性——有形、无形不再是两面,它们成为了可被双手塑造的存在的证明。

Tan Dun

share:

Shi Dayu

©2021 ID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