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glish
  • About
  • ART CREATION
    • BCA&Chien Men 23 (2008-2013)
    • Jade River Talk
    • Arts China Union
    • Shanghai Gallery of Art(2002-2007)
    • CAFA Art Museum
  • URBAN REGENERATION
    • O2 PARK
    • Pavilions by the Seaside · Haikou
    • Da Mo Chang
    • 1 Jade River
    • QIANMEN EAST DISTRICT
    • The Grand Canal New Town
    • Chien Men 23
    • 3 on the Bund
  • TALENT THINK TANK
©2021 IDEAS

Art Creation

Arts China Union

Zheng Zaidong

翁菱对话郑在东

时间:2010年6月

地点:上海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晚明的袁中郎称“人生真乐有五”,最重要是第五件乐事,“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对于郑在东来说,袁中郎仿若他的古人知己——得意也好,潦倒也罢,都是真真实实的。“我随时准备哪一天潦倒就潦倒了,我把这当作一个梦想,可以走完一生。袁中郎人生五乐,到最后才是最关键的。”

作为台湾文人画的代表人物,郑在东旅居中国大陆已二十年有余。1953年出生在台北的他,如今长居上海,以江南地区为中心,游山玩水,访石窟遗迹,沿着古人的行迹进入曲径通幽处,心醉神迷而忘返。他在行路间以画拟心,借物托辞,古意与今情,不知不觉地交织在了他闲适恬淡又自我放逐的艺术生涯里。

2010年初夏时节,综合艺术策展人翁菱来到郑在东当时位于上海安福路的工作室,因《艺文中国》的录制而留下了这段珍贵的对话影像。彼时郑在东已旅居上海十余年,因追寻文化根源来到大陆,对社会整体状况始终不太关心。他居所中的瓷器、古画和高古家具错落有致,也有现代家具和物件随性地穿插其中,生趣盎然间,隐约透露着主人与现代生活天然自得的关系。隐居于上海的繁华之中,享受它却不属于它。

郑在东走了一条跟众多艺术家不同的道路,画画生涯始于年少时的玩心大发,24岁考入台湾私立世界新专电影,随后跟随“新表现主义”潮流来到纽约,闯荡西方天地。在纽约偶然间观看的超现实电影《一条安达鲁狗》引发了他莫名的震动,他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的某种神奇结合,于是80年代末回到台湾,重新在他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玩乐情趣里整理创作资源,并开始以绘画与他向往的文人生活对话。那时他才意识到,西方人的玩法不是自己骨血里的,中国人的精神心灵世界才是他的归属。

因此,郑在东的画作中有大量的意象有早期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其神韵是中国的。他的创作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禅宗公案、文人轶事等,往往题诗题字入画,以独到的手法演绎古典母题。大胆的色彩、松散明快的笔触,使人物、山川与器物仿佛在回忆和幻境间若隐若现,咏叹着画家对汉魏风度的追求,以及居于现世的淡淡惆怅,与古为徒的奇情。

从西方回归中国传统审美标准,建立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独特的文人风范,在郑在东看来是“走了很远的路”。而他觉得这样是有意思的,这一路他玩得尽兴,甚至自称是“玩物丧志”之人,也迷恋奢靡堕落的贵气和美感,“堕落中你才有一种飘升的精神状态”。也正因为此,郑在东是朋友们眼中最懂生活的人,从台北到上海,他的居所一直是友人们欢聚的据点,他也以此为乐,就像他那些明艳又散淡的画,倒不在乎他到底在表达什么,而是在画画本身已经足够。

由于不是科班出身,郑在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画作不被人们所接受,甚至被认为是素人画家。而他却说,“艺术家做一个边缘人很有意思,做主流就没意思了,我不想付出那些东西。我只想做一个飘散的人,在自己的格调里生活就好了。” 的确,他游荡的生活,他自成一格的创作,都是以内心回应着他所喜爱的古人们。

Zhou Chunya

share:

Zhang Yuan

©2021 ID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