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 Zaidong
翁菱对话郑在东
时间:2010年6月
地点:上海
晚明的袁中郎称“人生真乐有五”,最重要是第五件乐事,“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对于郑在东来说,袁中郎仿若他的古人知己——得意也好,潦倒也罢,都是真真实实的。“我随时准备哪一天潦倒就潦倒了,我把这当作一个梦想,可以走完一生。袁中郎人生五乐,到最后才是最关键的。”
作为台湾文人画的代表人物,郑在东旅居中国大陆已二十年有余。1953年出生在台北的他,如今长居上海,以江南地区为中心,游山玩水,访石窟遗迹,沿着古人的行迹进入曲径通幽处,心醉神迷而忘返。他在行路间以画拟心,借物托辞,古意与今情,不知不觉地交织在了他闲适恬淡又自我放逐的艺术生涯里。
2010年初夏时节,综合艺术策展人翁菱来到郑在东当时位于上海安福路的工作室,因《艺文中国》的录制而留下了这段珍贵的对话影像。彼时郑在东已旅居上海十余年,因追寻文化根源来到大陆,对社会整体状况始终不太关心。他居所中的瓷器、古画和高古家具错落有致,也有现代家具和物件随性地穿插其中,生趣盎然间,隐约透露着主人与现代生活天然自得的关系。隐居于上海的繁华之中,享受它却不属于它。
郑在东走了一条跟众多艺术家不同的道路,画画生涯始于年少时的玩心大发,24岁考入台湾私立世界新专电影,随后跟随“新表现主义”潮流来到纽约,闯荡西方天地。在纽约偶然间观看的超现实电影《一条安达鲁狗》引发了他莫名的震动,他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的某种神奇结合,于是80年代末回到台湾,重新在他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玩乐情趣里整理创作资源,并开始以绘画与他向往的文人生活对话。那时他才意识到,西方人的玩法不是自己骨血里的,中国人的精神心灵世界才是他的归属。
因此,郑在东的画作中有大量的意象有早期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其神韵是中国的。他的创作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禅宗公案、文人轶事等,往往题诗题字入画,以独到的手法演绎古典母题。大胆的色彩、松散明快的笔触,使人物、山川与器物仿佛在回忆和幻境间若隐若现,咏叹着画家对汉魏风度的追求,以及居于现世的淡淡惆怅,与古为徒的奇情。
从西方回归中国传统审美标准,建立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独特的文人风范,在郑在东看来是“走了很远的路”。而他觉得这样是有意思的,这一路他玩得尽兴,甚至自称是“玩物丧志”之人,也迷恋奢靡堕落的贵气和美感,“堕落中你才有一种飘升的精神状态”。也正因为此,郑在东是朋友们眼中最懂生活的人,从台北到上海,他的居所一直是友人们欢聚的据点,他也以此为乐,就像他那些明艳又散淡的画,倒不在乎他到底在表达什么,而是在画画本身已经足够。
由于不是科班出身,郑在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画作不被人们所接受,甚至被认为是素人画家。而他却说,“艺术家做一个边缘人很有意思,做主流就没意思了,我不想付出那些东西。我只想做一个飘散的人,在自己的格调里生活就好了。” 的确,他游荡的生活,他自成一格的创作,都是以内心回应着他所喜爱的古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