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glish
  • About
  • ART CREATION
    • BCA&Chien Men 23 (2008-2013)
    • Jade River Talk
    • Arts China Union
    • Shanghai Gallery of Art(2002-2007)
    • CAFA Art Museum
  • URBAN REGENERATION
    • O2 PARK
    • Pavilions by the Seaside · Haikou
    • Da Mo Chang
    • 1 Jade River
    • QIANMEN EAST DISTRICT
    • The Grand Canal New Town
    • Chien Men 23
    • 3 on the Bund
  • TALENT THINK TANK
©2021 IDEAS

Art Creation

Arts China Union

Yung Ho Chang

翁菱对话张永和

时间:2010年4月

地点:北京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打开建筑师张永和与鲁力佳创立的非常建筑网站首页,一个福尔摩斯小人开始在屏幕上跑动,带你推开门进入到非常建筑的秘密空间中尽情探索。这样有趣的场景和自我描绘方式在张永和的语境里很常见——2010年初春,当综合艺术策展人翁菱因《艺文中国》的录制来到位于北京城市中心的非常建筑工作室,与老友张永和展开的也是一段饶有趣味的对话。在张永和看似轻描淡写的讲述里,有他对生活和设计长久以来的深沉热爱。

张永和1956年出生于北京的建筑世家,父亲张开济是中国第二代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永和喜欢将他成长过程中的机遇和转折描述为“偶然的机会”,例如,大学选择学建筑,未竟留学梦的张开济鼓励张永和去国外学习,赴任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主任等等——种种大事件都被他幽默地一笔带过。而他确实声名显赫——他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的中国人;他率先将“解构主义”介绍给中国建筑界;他在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建筑系系主任期间将MIT建筑系的全球排名从十名开外提升至第一名;他获奖无数,设计不断涉足其他领域,如家具、产品和服装;他曾六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而在这一切之外,张永和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对建筑本体问题的思考。“如何建造中国的现代建筑?”是张永和多年来一直在追寻的问题,他也不断地在实践中交出看似“平常”又有非凡之处的答案——那里面总是蕴藏着对中国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向往,以及对人的尺度和日常生活的关照。1993年张永和与妻子鲁力佳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开始了国内的实践。而工作室的名称,似乎已经蕴含了他极富东方意味的建筑理想:“我觉得中国当时的建筑过于强调造型,过于怪异了。我想,如果那些是’正常建筑’,那么我们想建的可能就是’非常建筑’了。”

张永和强调理性的构思与设计,也爱好文学和电影,尤其喜欢侦探小说。他侦探城市、人、微小的事物和各种变化,将对这些事物的痴迷和体悟运用到建筑设计当中。对于张永和来说,他自己的生活侦探小说仿佛从未停过,而这似乎是做一切设计的本源动力,也是他逐渐将建筑设计与生活和艺术的边界打破,将建筑家的思考注入到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之中的过程。

张永和第一个真正建成的作品是北京的席殊书屋。这个仅存在四年就被拆除的书屋,如今只能在关于中国现代建筑的论述中被追寻。在和翁菱这期对话中,张永和细数他从业的早年间中国建筑界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热衷谈论“符号”,追求建筑在城市中的风格凸显,而他越来越关心建筑的本体问题:材料与结构,建造与空间。长城脚下公社的“二分宅”被舆论认为是北京最早的前卫建筑,而张永和却说,人们喜欢称赞事物前卫,而“后卫”也许才是一个重要的位置。

张永和翁菱也聊到了两人共同关注的话题——什么是好的城市。张永和认为,好的城市有让人舒适的街区尺度,有步行范围内可以拥有的邻里间偶遇,有随时随地的乐趣和愉悦。他们也谈论了作为建筑师的生活张力——必须全情投入,可能私人生活时间被严重挤压,但对于张永和来说,“永远有那么多好玩的事儿”,服装设计、电影、葡萄酒、侦探小说……让一切富有生趣,也希望人们进入到他的建筑之中时感觉“设计师在做建筑时很投入”。

在最近几年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设计中,张永和不仅设计了校园,也同时给出了教学设计的方案。在他看来,这些问题都是整体的,他相信设计的价值——只有不断地回到建筑的本体,新的空间、新的结构、新的场景,亦或是新的生活方式,才得以诞生。

Zhang Yuan

share:

Zhang Xiaogang

©2021 ID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