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glish
  • About
  • ART CREATION
    • BCA&Chien Men 23 (2008-2013)
    • Jade River Talk
    • Arts China Union
    • Shanghai Gallery of Art(2002-2007)
    • CAFA Art Museum
  • URBAN REGENERATION
    • O2 PARK
    • Pavilions by the Seaside · Haikou
    • Da Mo Chang
    • 1 Jade River
    • QIANMEN EAST DISTRICT
    • The Grand Canal New Town
    • Chien Men 23
    • 3 on the Bund
  • TALENT THINK TANK
©2021 IDEAS

Art Creation

Jade River Talk

Episode 3 | “Out of Control – Art and Science Face to Face” – Lv Jia, Li Huayi, Yu Lu, Tang Chao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大雪节气过后的京城,天寒炉火红,由天安时间BCA和Georg Jensen Hus联合主办的第三期「玉河夜话」如期而至。主持人翁菱说,今晚的夜话源于我们对艺术与科学强烈的好奇、真诚的求索和共通的情感,我们邀请到指挥家吕嘉、艺术家李华弌、理论物理学家于渌和汤超,在艺术与科学的浩淼宇宙中展开了一次热切而浪漫的对话……


艺术与科学

吕嘉:我一直喜欢音乐,但真正爱上音乐是我出国之后。为什么呢?因为科学。我小时候还是挺喜欢数理化的。十二平均律、巴赫、对位法、复歌,就是算,还不能乱算,还有几度几度很麻烦的,和做数学题差不多。我们经常听说有变奏曲,其实一个旋律,你通过不同方法算,不同的算法,算成不同的公式,最后还是一加一等于二。所以我觉得音乐和科学一直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到最后我觉得很神奇、奇妙。


华人指挥家 吕嘉

汤超:我学音乐没学成,所以就做科学了。吕嘉刚刚说十二平均律在数学上很精确的东西,最早是在中国的一个人算出来的。西方也是数学家开始,把这个音律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了,后来巴赫做了很多钢琴曲。吕嘉说音乐是人情感的的表现,我觉得科学家就是想找到大自然的情感,在大自然当中看上去千变万化,或者说没有规律的喜怒无常的,在大自然上找到一些规律与和谐,所以在这一点上还是很像的。


物理学家 汤超

于渌:我觉得科学和音乐,或者说科学和艺术最深刻的共同之处就是有灵感。从神经或生理角度讲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道理。大家知道这个天才和神经就是一线之隔。神经发育过程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网络的建立,神经网络建立实际上是靠(神经)突出,整个发育过程当中并不是网络越发达越好。不发达有问题,太发达也可能有问题。不太完善的时候有自闭症,过分的话就有精神分裂症。


物理学家 于渌

声音之美 vs 时间之美

李华弌:傅里叶的理论,讲到周期函数,先拿音乐做了例子。刚刚大家听莫扎特的时候,如果看谱的话你看到的是音符,如果放在一个波屏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是波动,那就是上帝给你时间的变化。我问最简单的问题,大家都在讲音乐可以两方面解说,一个是Sound in Time,另一个是Sound ordered by Time。你们看音乐应该是时间的美还是声音的美?


艺术家 李华弌

汤超:在大自然很多变化和音乐的变化,在本质上都是非常类似的,也可能为什么音乐听起来好听。我当然非常欣赏时间的美,我之前做的科研就是关于时间的美。时间就是随着强度各式各样的变化。但是混合是在时间的混合,不同时间的不同尺度的混合,不是随机的混合,所以这就是时间的重要性。这个和尼罗河流量、海平面高度、股票的涨落规律是一样的,所以非常有意思。

吕嘉:这个时间其实音乐、节奏、合声、变化,是通过时间最合理的把它组成规律。

于渌:时间是一个直观的感觉,你接受一个东西,时间是直观的感觉,如果是品位非常高的欣赏家的话,他就是从透过的时间序列,看到傅里叶变化谱的成分。重要的是身份,这个分布是非常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歌唱家和另外一个歌唱家都完全不一样,是不能重复的,就是因为这个是自然的。

何为艺术 vs 何为科学

汤超:什么是科学非常简单,科学就是可以胡思乱想提出很多理论假设,只要被实践检验就是科学。

李华弌:如果从他的概念讲,就是艺术更可以胡思乱想,可以胡作非为,他们可以用数学证明,艺术直接就是用人们的珍惜,这是时间的珍惜,你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觉得他好,这都可以。

嘉宾:汤先生说了,你胡思乱想都是名作,我们胡思乱想就是废纸。

李华弌:爱因斯坦的胡思乱想和我们胡思乱想差了多少。

汤超:什么样的胡思乱想是好的胡思乱想,什么样的胡思乱想觉得是好的艺术。

李华弌:时间,不是用数学证明。

汤超:不一定是时间证明,你现在的画大家就认为好。

李华弌:这是运气,甚至贝多芬时代,很多人名气响,各个都名气响。这些现在都没有了,就剩下一个贝多芬。所以艺术这样的东西,你不能说是一个人造成的。艺术是一个合唱,但问题是你隔了几个世纪以后,你只听见最漂亮的独唱,不听到合唱的声音了,这就是一个考验。

吕嘉:好的艺术作品肯定是尊崇大自然的本身规律。从音乐来讲,起码你能与之产生共鸣和感触。我们从科学讲起,音乐和科学是不是有一些关系?科学的发展导致社会阶层的变化,以前有教会,皇权,现在有工人,有商人,有律师,有中产阶级,他的需要,阶层变了音乐需要也变了,莫扎特开始变成了世俗音乐,不是很俗气,因为讲的就是当事人的喜怒哀乐,虽然写的是贵族,伯爵,公爵如何如何,但是这个故事可以在任何一个家庭中发生。


左起:李华弌、吕嘉

 

一见钟情

吕嘉:刚刚李华弌兄弟讲了,一见钟情是怎么回事,于老师是搞临界科学的,为什么发生一见钟情?

于渌:通常讲起来男女之间的感情一般是要靠长期的接触积累,然后会产生突然的变化,这种突然的变化在我们物理中叫做相变。这个东西本身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因为实际上有很多生化的反应,但是最后的东西是升华成一个感情,这是提炼出来的东西。人说一见钟情有没有这回事,确实是有的。这里本身信息主要是从视觉收进去的,但是一定要经过升华。重要的事情,信息流强度那么大。

李华弌:一见钟情只在异性中有,还是同性中?

汤超:大自然从单性繁殖开始,变成双性繁殖,这有很多遗传上的优势。双性繁殖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给爽性繁殖带来很多诱惑,比如动物本能,本能就是想干一些事,为什么本能就这样呢?因为脑子会分泌某些化学物质。让你兴奋。同性也是吗?如果视觉比较发达,是通过看来分泌这种东西,如果嗅觉,实验室有果蝇通过嗅觉的,它喜欢的话就是通过味道,每一个果蝇味道也稍有不同,这是动物本能的层次,有感情的层次在里面。

翁菱:感觉艺术家和音乐家在一起谈了以后,这个爱情就不浪漫了呢?!

汤超:其实是很浪漫的。

李华弌:艺术的复杂比感情更复杂,艺术还要反映感情。

嘉宾:艺术是美妙神奇,是一种感觉,是心灵感受,实际上现在科学并没有到真正理解这些情感是怎么发生的,这些感受和感觉是怎么来的。就像你看到女孩心动你心跳,物理学家看到的是心跳加速,但是并不知道脑子里的感受。脑子里的感受可能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经验,然后艺术家把共同的经验用共同能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不是这么回事?

汤超:对,科学家要搞清楚,你激动的时候哪一个脑神经原在放电。

夜话现场

关于美的定义

翁菱:今天两位艺术家一个是传统歌剧,一个是经典水墨画,观众席里的曾力是长期在用镜头拍摄中国城市、乡村都市化进程的。作品不能说美,因为上万件作品都是针对中国疯狂的城市变迁。科学家一直说科学艺术都是在追求自然的美,但是确实当代艺术把自己和思想连在一起,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或者内心美的境界,是进入到思想批判的创作状态当中。科学家对这种类型怎么看待的?

夜话现场

汤超:这就是悲剧的美,让我们反思。

李华弌:相对汤老师讲的,科学家在追求美,艺术家像科学家一样,也在追求某一种真,感情是真的,没有真的感情不用画也不用唱。曾力想反映出一部分真,至少你对这个题材的真诚应该是有的。

意外之作 vs 刻意之作

观众:艺术如果不与商业结合,是否依然拥有/产生所谓“价值”?

吕嘉:我个人觉得艺术不是奢侈品、消费品,艺术是人生中必需品。我不管价值,我只管艺术品与我产生的共鸣,这和价值没有关系。因为我要看到钱我没有感觉,我看到艺术品会有感觉。欣赏艺术的时候不会想多少钱的事。

嘉宾: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现实。这是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东西一旦存在收藏价值,从商业角度来讲,就要去投资和收藏,等着升值。这可能不是艺术家的初衷,但是正常的社会现实。

翁菱:企业家总是觉得是不是商业可以改变价值。但我真的觉得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是没有关系的东西。

李华弌:作为艺术家来讲,我不否认所有画廊都有商业规律。成功绝对是成功,怎么成功我也不知道。但问题是你对这个作品的认识是第一步,这个就是眼光。就像你投资任何东西,这件东西便宜的时候大家都不要你能买,一定要去炒的话也很难说。从我艺术家角度来讲就是眼光好,只能这么讲。

翁菱:艺术的价值我们看挺纯粹的,科学的价值是和商业也有关系吗?

汤超:科学的应用肯定和商业有关系的,因为有很多技术是要靠科学的,但是科学的一些原创的东西,基础的研究和艺术的创作可能有一些通的地方,一些革命性的科学原创不是出于商业价值,而是出于好奇人,想找到自己的规律,比如说牛顿、爱因斯坦。但是一旦做出来可能就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我不知道这和艺术有没有类比。现在市场上有一个价,不管是炒出来的还是欣赏的人多了,确实是有一个价,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这个事。但是做出来以后引起了共鸣人多了,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话,价格就越来越高了。

李华弌:汤老师讲得很对,科学也是这样,青霉素多厉害,根本不想发明青霉素,想做颜料结果搞出青霉素了。有时候就是特偶然的,好的艺术家画一张画,但是表现出来的东西不会去想迎合人家,就是这个东西碰巧大家都认同,这正好就是有灵感去发现。

嘉宾:现在投资基金、基因工程、基因应用……有一个公司就专门研究基因工程治癌症的,那个就不是你刚刚讲的是意外发现,很多作品也是意外之作,现在是刻意之作。我们都知道做科研真的不容易,就算你给多少钱,要下定决心功课抗癌不是容易的事情,科学有自己的规定,需要很长时间摸索,突然某一天一拐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刻意求之不一定求得着,有时候也会有意外的惊喜。

夜话现场

 

关于克隆

汤超: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你的DNA基因的因素,还有一个就是你的环境。对于你的DNA因素完全可以克隆的,占多少呢?长相是占非常多的,基因基本上决定长相了。但这个基因决定你是指挥家的成分有多少就很难说了。

嘉宾:所以听起来你第一实际上是克隆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是不带思想的,也不带记忆的,是要重新训练的。

汤超:确实是这样的,因为人的大脑刚开始生出来的时候是还没有发育的,基本上没有连接起来的,然后通过你的环境慢慢连接起来了。

于渌:基因是有,但是基因能不能表达出来,是靠另外一个东西RNA控制的。这个随着时间演化。这是两种不同的分子。这就是为什么光是克隆基因不能完全的原因,这个基因要怎么表达,表达是另外一个东西控制,另外一个东西本身受环境这些东西的影响。

李华弌:人类的RNA能不能制造出来?

于渌:对于密码怎么表达现在还在研究过程当中,没有遗传的那么清楚。而且刚刚讲的环境怎么影响这件事情,这就更复杂一些,这就是现在不能简单克隆的。我刚刚讲的例子也包含这个意思,我们脑子里有10万个神经脉络,谁跟谁连,这个东西在婴儿的时候就是关键生长期,这个时期中,外部环境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这些东西还是属于现在正在研究的事情。

翁菱:我们有一个玉河夜话小的朋友圈,我们有另外一个艺术家朋友,听说这里有物理学家和世界级克隆专家,就问了几个问题:克隆人是不是人?克隆人与时间的关系、与地球其他物种相同吗?第三个是仿真是不是求真,如果不是真为何为真?

汤超:首先克隆人肯定是人,因为克隆人肯定是信息。基因就是一本书,父亲书的一半和母亲书的一半在一起形成一本新的书,随机结合成受精卵。我们克隆就是克隆受精卵,把你这本书拿出来照抄一遍,抄下来以后重新发育。

应该不应该克隆人这是一个伦理的问题。道德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技术上是基本上可以做到的。有一些先天性的遗传病,我们通过修饰你的书,把一些东西擦掉再写一些字,可以把遗传病治好。单个器官克隆完全没有问题的,整个人克隆也没有问题的。假如说某一个人心脏坏了,现在的办法就是把皮肤细胞拿出来,变成一个干细胞,放在猪里面,因为猪和人的环境很像,长成一个你的心脏再放进去。这个在很多动物实验中做出来了,在人里做,这个很多人可以做了。猪的基因和你的基因相互作用,这会带来一些问题,现在问题解决了,可以把猪的基因编辑一下,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这是要治病的。但是如果通过克隆,想变一些基因成为音乐家,这就有很大的伦理问题。伦理问题就有两层的,一层是我们要不要这样变成一个机器人,而不是说天然的、自然的。还有我们对生命科学的理解不到那一步,我改变几个基因可能是带来一些好处,但是也可能带来一些坏处,我们理解还不到那一步。

 

夜话嘉宾及友人合影

Episode 2 |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City in Transformation – Chen Jiaying, Feng Lun, Wang Jun, Zeng Li

share:

Episode 4 | ” David Bowie: Turning Life and Death into Art…” – Zhang Youdai

©2021 ID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