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g Hao
翁菱对话曾浩
时间:2010年8月
地点:北京
回溯曾浩的艺术生涯,不论是他的绘画作品还是他的个人选择,似乎“疏离”与“反叛”都是他若隐若现却鲜明无比的主题。他说,“一旦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完整的表达的时候,我就会特别厌恶那个画面了,我觉得这个里面还是有我固有的经验。” 因此,他不惜代价地主动离开。
时间回到2010年盛夏,随着这期《艺文中国》的录制,综合艺术策展人翁菱来到曾浩的花园深处,连接着花园之中绿意的,是曾浩工作室内的那些“树”——彼时曾浩正在展开他的“树”系列的创作,他收获了新的视觉经验,正在将他对人或物的新的凝视铺陈于画面之上。
曾浩有一位未竟“画家梦”的化学家父亲,父亲的严苛为曾浩留下了宿命般的印记,这样的底色甚至在他几十年的创作衍变中一直有迹可循。离开家乡云南到四川学习绘画,从四川考入央美,毕业后离开北京到广州任教,之后又辗转回到北京定居,曾浩说他“有意识地加速他和环境的冲突,从而从中获得一种更深入的生命体验。”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展现他的某种内在真实,极具个人情感色彩的日常风景,那些不确定的、不可控的存在。
尽管曾浩早期的创作灵感曾来源于90年代新旧高速更迭的时代背景,他很快意识到他的“玩世”风格和对学院绘画方式的反叛不能完全地表达出他的艺术理想。“那个年代画面上的人物看起来都太相像了。” 引发他对日常物与人存在关系思考的“小人画”逐渐成为了他的某种标志,这让他与同时代的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等一起,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叱咤风云的艺术家。而与此同时,宏大叙事和终极意义从来不是他所关注的,他选择更深地走入了日常时光和精微的个人体验。
他将目光投掷于那些最平常的停顿,在有意无意间淡化人和物在画布上、在他心中的展现,这种疏离,是曾浩对虚拟化和异化的当代中国精神现实的一种极其敏感的反应。他故意要画面有一种“苍白的感觉”、“表面化的漂亮”,画作的题目都以随意截取的某个时间点命名,因为他觉得时间概念是虚拟的,生活往往是重复不断的过程,“很难说有什么关键时刻会对人生造成重大影响”。2006年12月,他在上海的沪申画廊举办的名为“环顾”的展览则表现出他对周遭环境对他形成的个人经验的另一种思索,他用绘画性的视觉方式映照出一个样貌有别但本质相同的疏离现实。
就在他的作品被热烈讨论和商业前景良好的时刻,曾浩觉察到他“仍然渴求一种不完整与不可控的状态”,因此他选择了暂时的停顿,又一次彻底回归到画室与家之间纯粹的个人生活,在其中与自我的焦灼和怀疑再次直面,倔强又散淡地保持着他一直以来都很熟悉的那种张力。
今年夏天,曾浩的最新个展“三棵树,两个杯子,一个人”在ArtDepot艺术仓库北京空间开幕。此前,他已经十一年没办过个展。近些年来,他画面中的人物主体位置开始变得突出,树木郁郁葱葱屹立于光芒之中,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疏疏朗朗,似近非远,有新的情绪和情感萌动在其中。或许,那十多年的隐居般的生活,在旁人看来难以想象,而对曾浩来说,只是一次平常的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