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glish
  • 关于
  • 跨界思想
    • BCA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2008-2013)
    • 玉河夜话
    • 《艺文中国》
    • 沪申画廊(2002-2007)
    • 中央美院画廊(1996-2001)
  • 城市实践
    • O2 Park氧气场
    • 海边的驿站·海口
    • 打磨场
    • 玉河一号
    • 前门东区
    • 杭州大运河新城
    • 前门23号
    • 外滩三号
  • 人才智库
©2021 IDEAS

跨界思想

《艺文中国》

朱哲琴

翁菱对话朱哲琴

时间:2010年7月

地点:北京

从1990年朱哲琴以《丹顶鹤的故事》获得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亚军算起,时间已经划过了三十多年。朱哲琴这趟从音乐出发的漫长艺术探索之旅,似乎从未止息。当年《黄孩子》和《阿姐鼓》的吟唱尤在耳边,而如今的朱哲琴已经成为中国跨音乐、当代艺术与设计的代表人物,她一步步介入到艺术、传媒、公众、社群等领域的过程,也是她精神漫游的轨迹,是她作为Dadawa这个独一无二的生命的某种佐证。

十二年前盛夏的北京,综合艺术策划人翁菱与好友朱哲琴相约故宫城墙外的大槐树下,两人一路行至北京四合苑画廊,在屋里僻静的一角落座,一段女性之间的谈话就这样随性而至。故事从那个热爱音乐又恰好拥有天赋的广州女孩说起,到她以《丹顶鹤的故事》在90年代初的中国歌坛横空出世,人生的脚本似乎要以人们熟悉的样式继续书写。而她选择返回广州,并在去往四川的机缘中与音乐家何训田相遇。1992年的专辑《黄孩子》,成为何训田与朱哲琴音乐美学的开山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张音乐诗专辑。四年后,《阿姐鼓》在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成为世界唱片史上第一张在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朱哲琴从此以她空灵的嗓音和不拘一格的音乐表现方式,树立起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后多年,朱哲琴不断地离开人们的聚焦,在世界各地游历生活、采风、创作。不变的是,不论走到哪里,她都会在自己的文化根源中找到养料。《七日谈》被她形容为一本书因一阵风的吹送而打开,那偶然的一页好比一日的感悟,虚无空寂却也真真切切。她和翁菱谈起四国音乐之旅纪录片《声音的漫游》中在黑夜狂奔的火车上的一个片段——偶然间她听到远处有声音响起,于是和摄影师跨越了六节车厢,发现是整个车厢的人们在击鼓吟唱。她兴奋地加入到他们的音乐中起舞,像个孩子,“这世上有太多生动的东西,但是我们需要打开耳朵,睁开眼睛,如果我们让自己在一个固定的层面的话,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

从自由行走的歌唱者,到成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联合国亲善大使,朱哲琴不仅仅沉浸在内在的世界,也希望创造一个更加宽阔、生动而丰富的文化未来。2009年,她开启了 《行者》“让世界听见” 朱哲琴民族音乐寻访之旅,去寻访、记录中国濒临灭绝的民间音乐、声音与手工艺。逐渐地,朱哲琴创立起当代民艺设计平台“看见造物”,以此在重新认知我们的文化和精神中承接、生长和传递,并期望我们在看见点点滴滴造物神奇的过程中,重获新生。

近些年来,朱哲琴在声音实验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并开始聚焦于以多重媒介探索“能量”转换。在她看来,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声场,如果说存在是某种能量的振动,那么有振动就有声音,整个存在就是一个声音的场域。“声音是通过声波和物质传播的运动,声音里存在某种看不见的内在力量”。正因为此,朱哲琴希望让声音“陌生化”,邀听者一同感受声音所释放出的强大场域。

面对后疫情时代,生灭聚散不断发生的世界,朱哲琴的创作哲思也在不断深入。她以《院听四相Courtyard in Four Phases》探讨精神能量与物质世界如何互动这一抽象、宏观却显得愈发紧要的问题——“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性:什么样的能量让我们来到今天,我们该重启什么样的能量,让这种能量把我们带往何处?”

share:

周春芽

©2021 ID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