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刘小东是敏于观看也敏于被看的,他对人和事物存在的当下状态有一种天才般的进入能力。回看2010年春天这一期《艺文中国》访谈,我们跟随翁菱的访问进入到了刘小东当时的精神世界切片之中,两人共同营造出一种失去了时间感的神韵,它既属于那个年代,又以当下现场的质感延续至今。
刘小东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在观念艺术、政治波普和后现代盛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圈,他是’85美术新潮后少有的“新写实主义”画家,在洋洋洒洒的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坚持展现的是对个人现实的关照和反思,而非宏大的现实主义现实。他描摹生命的活力、行动的瞬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以敏锐的画作、文字和影像观察着世界。
从东北小镇金城走出来的刘小东,少年时期曾专注于习练武术,也调侃自己:“考艺校是不上山下乡的唯一途径。” 他在对谈现场透露出对现实生活和所处环境的沉浸状态,坦言“每个环境都有它的独到之处,环境中都是可以为之所用的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刘小东在切入他画笔下的人物时,从未动之以平淡或颓废的笔触,而是始终以饱满和热情的语言去关照眼前现实,对所描绘的人物当下状态给予充分的觉察,落笔尽是对画中人的理解和共鸣,以及对他们内在复杂性和难以言表的生命力的细腻描摹。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以任何形式和观念将人物的状态渲染或过滤,而始终忠于人物现场的本来面目。也正因为此,刘小东与90年代出现的各种艺术思潮保持着微妙的距离,在喧嚣的时代背景下,以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精进着自己的绘画技艺。正如陈丹青在《小东在看》的序言中所写:“刘小东的禀赋——他不知道,也不必知道自己的禀赋——是如动物般观看世界。动物的目光,无明、无辜、无情、无差别,不存意见,不附带所谓文化。他永远在看,亦如动物般敏于被看。”
刘小东的作品不断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然而,最触动我们的不是他在社会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而是他几十年来的始终在场。在鲜活的、普通个人的生活现场,支起他的临时“画室”,让身体、意识跟随对眼前存在的觉察始终活跃,“在行动中绘画”。从他的家乡金城到三峡,从北极圈乌玛奈克岛上遗世独立的孤儿院到聚集了中国工人的意大利工厂……为了充分理解和记录他人的世界,刘小东选择直接进入现场。2020年春,刘小东因为疫情滞留美国,他画下疫情中的纽约,如此这般持续地关照着现实的流转。
在2022年上海UCCA Edge的最新个展中,刘小东在有意无意间实现了某种回归——像整整12年前在UCCA举办的《金城小子》个展那样,他的目光又重新回到了近前,亲人、朋友、家乡、寄身之所。刘小东没有改变自己的艺术立场,而是在他独立的精神空间里,在他对现实的敏锐知觉中,把已有的绘画样式继续执着地深化着。
在12年前的这期《艺文中国》现场,翁菱问刘小东见过这么多人间景象,是否是乐观主义者。他坦言自己其实是悲观主义的:“只不过悲观了就很容易找乐子,生活中遇到任何事都从幽默角度去看待。” 这样的处世哲学也无比鲜明体现在刘小东的画中,在他的画笔下,人物历尽沧桑,仍以当下所能调动出的最大热情,注视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