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关心的只是人的问题。人,创造了一切,也破坏所有一切,人是动物中最残酷的。今天的世界已经瞬息万变。我无法判断这种巨变是好还是坏,我只能画我看到的。”——2010年春天,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艺术家严培明为法国馆创作了21幅铜板丙烯画,正反面都画有黑白儿童肖像。这42幅单色肖像画的都是上海世博会建筑工人的孩子。综合艺术策展人翁菱与严培明的这段《艺文中国》对话就是从关于孩子的肖像展开的,站在这组《上海儿童》面前,翁菱感慨作品并非指向单纯和快乐,画中人的表情似乎承载了太多的漠视和不平。严培明回答说:“我没有什么好歌颂的。”
严培明是最具国际知名度、最早进入西方艺术界和艺术市场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以肖像的形式关注生死和社会问题,作品气势磅礴,饱含社会体悟,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坚定、最不妥协的画家之一。1987年严培明以一系列“反肖像”的单色系列肖像引起艺术界的瞩目,2009年成为第一个于有生之年在卢浮宫举办个展的当代艺术家。
严培明的画作常常以肆意到行将崩裂的笔触,通过“破碎”的面容和强体积感的塑造,将肖像人物的强势地带到现场。画中人喷薄而出的气息往往成为一种内在人物精神的外在体现。他试图以“人”覆盖一切:人性的、信仰的、社会的。他将赤裸的生命体验和能量,毫无保留地投射给画布上的人像。
盛名之外,严培明跌宕的人生经历或许更加富有传奇色彩。在12年前的这期访谈中,他向翁菱坦言,20岁离开家乡上海奔赴法国,“只是很单纯地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从小口吃的他,与世界沉默相对,画画是他唯一的自由国度。到法国后考入第戎国立美术学院,边在饭店打工洗盘子边做艺术,在80年代中期同学们纷纷投入到装置和行为艺术的风潮里,严培明坚持着自己最热爱的绘画。一次去阿姆斯特丹看梵高画作的经历彻底启发了他,此后他恍然中发觉,黑白静物,大笔触,已经成为他的画作区别于他人的特征,而这正是他想要的,他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情感终于有了留藏之地。
2010年秋天,翁菱亲赴巴黎为这期《艺文中国》的制作展开进一步的访问。谈及严培明在卢浮宫举办的个展以及他为此所选择的主题,一切仍与直面死亡相关。灰色的“蒙娜丽莎”被置身于骷髅之间,两侧墙面,画家用自己想象中的垂死肖像直面他已逝父亲的画像。他告诉翁菱,一次次地这样去画,“不是因为怕死,而是因为怕不能活。”
此后的2014年,严培明的新作展“这样死,这样活”回归大展在翁菱主持的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玉河新址开幕。在这个意象浓烈而驳杂的大展中,严培明仍延续着他个人的体系。他说他不追求前卫,“只是在画室里做点自己的事情而已”。在他直率的表达之下,交叠的生命意识在涌动。他从不遮掩野心,在出入国际艺术殿堂后,他仍认为这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