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艺术家汪建伟的官方介绍中有这样的描述:“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汪建伟被公认为最具洞察力与分析力的哲学型艺术家之一。对于理论界和思想界的新动态,汪建伟始终保持着高度敏感。他习惯借用其他领域的知识,以及普遍的日常经验与现成品来塑造种种意外、荒诞但却异常深刻的观念与洞见。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汪建伟一直在探索知识综合与跨学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尝试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在知识综合的背景下,以哲学式的质询,实践一种交叉学科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并赋予这些实践以形式。为此,其艺术作品呈现多元样式,跨越电影、戏剧、多媒体、装置、绘画和文本等领域。”
回到这期《艺文中国》录制现场,那是2010年的春天,综合艺术策划人翁菱与汪建伟之间的这场感性与理性的对话与碰撞正在展开。当代艺术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这次对谈所存留的关于汪建伟艺术创作的轻盈回顾和切片式讲述,成为了那个历史节点中生动且真实的一笔。
汪建伟的语言具有哲学意味的凝练,这体现在他的创作中,也表现在他对自己作品的讲述里。譬如他描述作品《飞鸟不动》是“在影像和材料之间找一种时间”,而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点是“在人们认为只有唯一的时候,它提供另外一种参照”。访谈中被问及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汪建伟坦言“可以不断犯错”是最好的做艺术的状态,而自己仍处于这样的实验阶段。他相信几十年而积累成的某种身份描述只不过是一个幻觉。
在2021年长征空间的个展《总是,不是全部》中,汪建伟系统地展示了他近些年来工作方式的转变。他受到美国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的启发,用作品阐释了生命是“共生进化”,而不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事物不再被单一的意义所定义,而是被各种潜能‘充盈’”。
2022年11月汪建伟将在没顶画廊展出最新的一系列创作。然而,即使他几乎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所有阶段,我们依然无法预测他的线路,时间线抑或是主题展开的路径。这正是汪建伟不断思辨的意义所在,认知的边界是不存在的,也从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徘徊往复——总是决绝地抗拒那个熟悉,无论这种熟悉赋予了作品多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