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glish
  • 关于
  • 跨界思想
    • BCA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2008-2013)
    • 玉河夜话
    • 《艺文中国》
    • 沪申画廊(2002-2007)
    • 中央美院画廊(1996-2001)
  • 城市实践
    • O2 Park氧气场
    • 海边的驿站·海口
    • 打磨场
    • 玉河一号
    • 前门东区
    • 杭州大运河新城
    • 前门23号
    • 外滩三号
  • 人才智库
©2021 IDEAS

跨界思想

《艺文中国》

马清运

翁菱对话马清运

时间:2010年5月

地点:北京

现代建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建筑师个人的艺术作品与风格表达,是思想与观念的有力媒介。而建筑师马清运则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构成,不应该体现设计师的独立风格。” 这种看似不符合时代风尚的观念恰恰是马清运展开设计工作的原点。2010年春天,综合艺术策划人翁菱跟随马清运的讲述,进入到了他极富颠覆性的内在创作世界,以及他由此而展开的乡野造梦之旅。

马清运出生于陕西,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1995年在纽约成立马达思班(MADA s.p.a.m.)建筑师事务所。2006年马清运成为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历史上第一位非美籍院长,并于同年创建了美国中国学院(AAC)。在众多社会头衔之外,马清运最为醉心的是他玉川酒庄庄主的角色,因为他相信,土壤可以生发出一切,培育与酿造正是他享受人生过程的方式。

从“父亲的宅”到玉川酒庄,再到桃花坞Peach Grove,马清运以传统颠覆传统,在不断深入且灵活展开的实践中,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乡野。他被人们称为“改变地球表面状态的设计师”,而他却坦诚他的兴趣不在于此,改变使用者的内心状态才是他真正的愿望。

因此马清运几乎完全不注重建筑的原作权与作者性,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建筑以及建筑所处的社会人文处境的介入,他相信一个好的建筑需要能够激发出在场域周围没有发生过的生活体验方式。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未来的建筑不再会局限在空间这个概念之中,建筑作为物质体早晚会消逝,而人的内在体验将成为他工作实践的核心。

回看12年前的这次精彩对谈,其放诸于今日仍有先锋意味。翁菱与她所创立的IDEAS艺文创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乡的整体人文环境提升,而马清运带领的非典型性实践团体也一直对乡野未来发展进程保持着敏感。后疫情时代,相信新的挑战和机遇都在等待着他们。或许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土地逐渐散发芬芳的过程让他们的心长久驻留。

马岩松

share:

罗中立

©2021 ID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