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弃文学写作投身建筑,从此建筑界便多了一位小说家。回看刘家琨的作品与实践,从为罗中立、何多苓等艺术家设计工作室,到为人所知的鹿野苑博物馆、川美雕塑系教学楼,再到应对灾后修缮的环保项目“再生砖计划”,以及近年来遍布各地的创意群落改造……这两种身份在刘家琨身上彼此渗透与融合,让他成为将东方文化转译成当代建筑语言的杰出建筑师。
2010年,汶川地震两年后的这个春天,同为川渝人的综合艺术策展人翁菱与刘家琨在北京进行了一场深入对话——关于文学、艺术与建筑,以及打动内心的精神力量。让翁菱印象深刻的是在5·12汶川地震后,刘家琨在废墟上遇到一对伤心的父母,他们对女儿真切的爱极大地打动了他。于是为他们遇难的女儿胡慧珊修建了一座纪念馆——那是一间19平米的小房子。所有人都想记录宏大的悲恸,而刘家琨选择纪念一个普通的学生,他坦言比起其他,这才是内心真正想做的。
至于他放弃文学成为建筑师的原因,或许如他所言:“这一生你要过,你得给自己找一件经做的事。如果那个事不经做,有时候就没意思了。”